互联网
How we built a $1m ARR SaaS startup
一对工程师和设计师夫妇创业做的产品反馈 SaaS 产品,还记得3年前分享过他们的文章,这次再看到总结还是很欣喜,喜欢这种简单纯粹的成功。确实还有许多公司像他们一样沿着类似的路途行进,但却未必成功了,所以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却未必容易,学学别人的经验,看看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挺好的。
一对工程师和设计师夫妇创业做的产品反馈 SaaS 产品,还记得3年前分享过他们的文章,这次再看到总结还是很欣喜,喜欢这种简单纯粹的成功。确实还有许多公司像他们一样沿着类似的路途行进,但却未必成功了,所以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却未必容易,学学别人的经验,看看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挺好的。
作者分析了经济学人杂志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方式,横向对比了一些类似的传统新闻媒体。总之结果还不错,但我觉得因为幸存者偏差的存在,适合别人的未必就适合你,不过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和获得启示,对从事媒体行业以及对媒体感兴趣的人们。
Sip 是他们做的一个科技新闻摘要的产品,过程和经历挺有意思的,对于信息流类似的产品都可以参考。他们最后总结了几点:
去中心化、可扩展一开始就要置入产品里
关注指标数据,和宏观态势
实际执行总是比预期的时间要长
作者站在工程师和公司的角度分别阐述了编码面试的利弊,公司方面主要是基于成本考虑,提高门槛,避免误判;而工程师呢,则面对买方的市场,必须按游戏规则来,闯过一道道关卡,证明自己,虽然成本也很高。
作者设想让第三方来客观提供对工程师的统一测评,减少双方的成本,同时加上公司方面的特殊用人需求能力考察,来解决这个问题,然而这只是理想的情况。所以怎么办呢,现状就是工程师还是好好准备吧,通过了是能力的体现,没做好也不必气馁,毕竟它只是一次测验,不代表工程和项目能力。
当然,找工作对个人来说是件大事,找到适合自己的长期工作,避免切换的巨大成本。
这篇讲一种叫“思维反刍”的心理,就是人沉浸在过去的不幸或失败中无法自拔,状态越来越差,我们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,那么多多少少都会碰到这种情况,所以看下心里就会比较清醒,能起到一定的免疫作用。
作者诚实地说出了一个事实,现代 Web 开发越来越复杂,知识方方面面变化又快,难以完全掌握并记忆,所以虽然全栈开发且有8年经验,他也得不时地去 Google 搜索查找解决方案。但作者也说了掌握框架和原理性的东西,出了问题知道怎么去定位、分析、解决以及随后的总结积累,是一种能力。
其实不仅仅是 Web 开发,整个软件行业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,考验着工程师的能力和经验,而能够保证质量和交付,并进行创造的人则堪称佼佼者。
这篇文章我在不同时间段来来回回看了好几次,它说了高跟鞋与三寸金莲背后的历史、文化和性别因素,其实我们眼中的美不是无缘无故的,它也是有代价的,并且现在看来也许是病态的。最早记得鲁迅先生也说过这个,如果你好奇想过这个话题,那可以好好看看,全文更多的是讲故事和论据,很少说教,但又令人印象深刻。